最近网络上有一个热词叫做“情感超脱者”,特指那些有能力在任何时候都能跳脱于社交关系本身的“局外人。”

他们可能是父母眼里听话的孩子,情侣眼里靠谱的伴侣,同事眼里那个总是特别礼貌的好人……

但是你一旦突破他们的社交防线或者触犯他们的逆鳞,你就会目睹他们的绝情,就像一条冷血的蜥蜴,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立刻变得不值一提。

这种“狠人”,多被披上“利己主义者”的外衣,一般不会被感性冲昏头脑,乍一听还挺酷的。但是当一个人一直处于理性的状态里,真的会快乐吗?

  情感

你我与生俱来的天赋

因为怕失去所以拒绝一切的开始,这句话用来形容“情感超脱者”太合适了。

这种置身事外的态度更像是一种应激反应。或者他们也曾经受到情感的滋润或者为情所困,让他们觉得通过保持情感上的距离,可以真正避免伤害。

但从生物学和人类进化的角度来看,却并非如此。

在自然界,动物需要对环境中的不同情况做出相应反应,也就是生物依据环境状况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如果一个动物不能对环境变化进行反应,并做出合理的行为选择,它就难以在自然界生存下去。动物的情感比如“喜悦”“恐惧”“满足”等等,对于生存起着重要的作用。动物们都是通过这些情绪联系思维和行为的系统进行行为调整,以利于自身的生存。人也是一样,倘若不知道疼痛是什么感觉,就像肉体失去神经反应,不知冷暖,心灵失去自我保护的屏障,人也会突破法律和道德的约束,没有底线,无所畏惧。可以这样说:失去清醒,失去很多。失去情感,失去一切。失去了痛苦的感知,也失去了欢愉的阈值,最终沦为行尸走肉

“情感超脱者”

   丛林时代的空心病人

在小说《局外人》中,主角的母亲病死于养老院中,他去奔丧,送葬,但无动于衷,毫无眼泪和悲伤,在旁人看来不能理解,并最终成为他在法庭上的罪证。

这本小说因为异于常理的人物塑造,也成了加缪的代表作。但像主角这样的人,在生活中也不在少数。

朋友晓锋就是其中一个,他在一线城市的上市公司当经理,月薪七八万,住着市区里的洋房,有贤惠的妻子和两个女儿,在外人看来这样的人生再羡慕不过了。

但他有一天却跟我说,他觉得自己突然冒出来的想法很可怕,他说觉得生活没意思,不想上班了,也不想照顾家庭,其实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假的,都是自己带的面具,自己很想去一个没有人认识的地方隐姓埋名。他能表现出这样的想法,我其实并不奇怪。在高压的工作强度下,晓峰每天会接触形形色色的人,但他的生活真正面对的也只是两点一线罢了。虽然有家庭,但是和妻子孩子相处的时间还没有跟领导多。与其说是主动的成为冷漠的人,不如说是原子化的环境造成了他的情感疏离。这种情感上的困境和焦虑,很有可能从他第一次把自己当做螺丝钉角色就开始了。

现代人如何避免

成为情感超脱者?

情感超脱者

追求爱起源于一种应激反应,排斥爱也一样。我们需要去寻找问题的源头。

比如有的人把自己变得绝情冷漠,是因为内心底层的自卑,他们不相信自己会被别人所喜爱,给自己规定了条条框框,以免自作多情,投入过多。

这种情况下的自卑看似理性,实则无知。

在现代科学里,可以说是还没有研究出爱诞生的具体原理,因为在生活中,我们总是能看到一个条件优越的人去追求另一个平凡的人,或者一个生理有缺陷的人也会有别人的爱慕,再或者,两个人毫无理由的相爱,将其视为一种不可言状的直觉……如果你觉得自己这一生和爱无关,不妨问问看自己,是不是正是你这种想法导致了现在无爱的状况?

还有的人,则是当下媒体时代的受害者。他们没有刻意地去冷漠或者回避,只是自然而然的丧失了看向周遭生活的能力,他们可以通过一块小小的屏幕,获得社交的参与感、获取新关系的新鲜感、成为意见领袖的满足感,并意识不到这些都是虚假的。

当他们观望生活时,发现已无话可说。而戒掉这种“社交懒”的方法就是不要再逃避现实的生活,让自己不要所有的需求都能在一个房间里完成,,主动地去感受亲密关系的实际用处,要比网聊一百个陌生人要强得多。

从长远看来,逃避情感最终将导致孤寂或抑郁。

如果你认为自己必须时刻保持情绪高昂、笑脸迎人,你将很难和别人亲近,展现最真实的自我。

生活中充满了宁静、欢笑和幸福,同时也充斥着烦躁、泪水和不幸。

请记住,我们的基因中写满了喜怒哀乐各种不同情感的密码,这些多姿多彩的密码让我们成为真正完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