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时,兄弟姐妹是我们最好的玩伴,最亲密无间的朋友,然而随着年纪的增长,那些曾经两小无猜的人,渐渐的变成了我们各自人生最大的敌人,人生的某一阶段你还会发现,和兄弟姐妹走太近,得不偿失。

尤其是当一个家庭资源有限的时候,兄弟姐妹的关系便从亲人变成了竞争者,利益得失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人性的底线。比如《都挺好》中苏明玉只能念免费的师范大学,而家里为了大哥苏明哲出国留学却卖了原本属于苏明玉的房间,以至于苏明玉回家无房可住。在资源倾斜如此明显的情况,手足要如何情深?对苏明玉来说,自己成长路上最大的威胁就是自己的至亲:苏明哲、苏明成。难道这个世界上连至亲之间都没有真情了吗?当然也不是。

孩童间的情分当然是真的,但这份感情并非一成不变,当个体所处的环境和立场发生变化,每个人都会本能的做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正如毛姆说的:“卑鄙与伟大,恶毒与善良,仇恨与热爱,是可以互不排斥地并存在同一颗心里。”兄妹姐妹间的爱是真的,但冲突威胁也是真的。

所以那些聪明的成年人,都懂得和兄弟姐妹保持合理的距离。因为手足关系说到底也是人际关系,过疏过密都会产生无法挽回的问题。日本心理学医生中村恒子也在他的著作《人间值得》中写道:“人与人之间想要长久地维持关系,只有一个秘诀,那就是保持距离。”

几乎所有的心理学研究都表明,虽然“亲密无间”是人的本能渴望,但只有把握交往过程中的“度”,才能恒久的维持这一理想。手足之间亦是。 

此外,很多兄弟虽然是同父同母,但人生际遇不一样,成年以后的经济能力人生状态也不一样。有了差距,就会有对比,有了对比,就会有嫉妒,而嫉妒则很可能会毁灭一个人的心智,使其做出伤害他人的事情。

《东邪西毒》里说:“任何人都可以变得狠毒,只要你尝试过什么叫嫉妒。”它是根植在人性中的恶意,不会因为年龄、身份而减轻。虽然嫉妒也有积极意义,心理学家理查德·史密斯在《嫉妒的进化心理学》中提出,在人类的整个生物进化过程中,嫉妒在某种意义上推动了人们寻求生存和繁衍所需要的资源。但它的负面意义不容小觑,现实社会中有太多兄弟间因为嫉妒反目成仇的例子了。其实兄弟姐妹间关系能否和睦,说到底,根本问题是资源是否平等?

阿德勒在《走出孤独》中提到过一个故事:一个6岁的小女孩,在她的妹妹出生以后。由于担心妹妹强夺父母的爱和关系,于是便伤害了妹妹,后来这种伤害蔓延到了其他小女孩身上。

所谓手足血亲,并不是生来就相亲相爱,很多兄弟姐妹间能和平相处源于父母重视家庭教育。佛洛依德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提到,孩子间互相不和睦才是常态,因为他们彼此之间原本就是竞争关系,在进化过程中用以人类生存繁衍的资源有限,多一个就意味着自己能够获得的资源少一分。

如此看来,难道兄弟姐妹之间只能成为仇人吗?

也不一定,手足之情和人类的其他感情一样,需要彼此之间相处互动的时间够长、质量够高,自然就会产生足够的情感连接。其次父母若懂得消除孩子之间的竞争关系,甚至引导他们将他们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如他们团结一致就可以获得嘉奖、表扬,如果互相争执共同的利益就会丧失。通过刻意培养孩子之间可以形成互帮互助的思维模式,如果运气足够好这种思维模式可以一直延续到成年以后。当然也有例外,因为每个人的人生选择不同,如果因为选择不同,人生自此无法再像童年时期那样产生密集的交集,但曾经相亲相爱的那份回忆也值得你谨记在心,带着这份温暖继续向前。人和人之间,天然的存在竞争关系,兄弟姐妹之间更甚,但我们人类之所以为人类,在于我们能够通过站在更高的视野分析当下的情景,从而做出最有利于人类共同进步的选择。

两败俱伤永远不能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只有合作才能达到共赢,这个原则放在至亲之间的同样适用。即便不再有共同的利益,但人生相伴一程,为什么不体面的说声再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