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符合健康管理师报名条件?

点击我快速审核健康管理师报名条件

点击审核

 

考试内容及分值比例   

基础知识部分

 

第一章 健康管理概论(分值占比:0——1%)

第二章 临床医学基础知识(分值占比:3——5%)

第三章 预防医学基础知识(分值占比:4——5%)

第四章 常见慢性病(分值占比:6——8%)

第五章 流行病学和医学统计学基本知识(分值占比:3——5%)

第六章 健康教育学(分值占比:5——8%)

第七章 营养与食品安全(分值占比:4——6%)

第八章 身体活动基本知识(分值占比:4——6%)

第九章 心理健康(分值占比:3——5%)

第十章 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分值占比:2——4%)

第十一章 康复医学基础知识(分值占比:2——4%)

第十二章 健康信息学(分值占比:3——5%)

第十三章 医学伦理与职业道德(分值占比:2——3%)

第十四章 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分值占比:3——5%)

第十五章 健康管理服务营销(分值占比:2——5%)

第十六章 健康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分值占比:1——4%)

 

 

考试大纲(基础部分)

-2023年健康管理师-

 

   健康管理师考试大纲   

基础部分

  

第一章 健康管理概论

健康管理是以现代健康概念(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和新的医学模式(生理、心理、社会)以及中医治未病为指导,通过采用现代医学和现代管理学的理论、技术、方法和手段,对个体或群体整体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检测、评估、有效干预与连续跟踪服务的医学行为及过程。 其目的是以最小投入获取最大健康效益。 

 

健康管理的八大目标:

1.完善健康和福利

2.减少健康危险因素

3.预防疾病高危人群患病

4.易化疾病的早期诊断

5.增加临床效用、效率

6.避免可预防的疾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7.消除或减少无效或不必要的医疗服务

8.对疾病结局作出度量并提供持续的评估和改进

 

1. 健康管理的概念和特点(掌握)

健康管理就是在控制健康风险这个需求的基础上对健康资源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过程,也就是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

健康管理服务 4个特点:标准化、量化、个体化、系统化。

 

2. 健康管理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掌握)

①完善健康和福利 

②减少健康危险因素 

③预防疾病高危人群患病 

④易化疾病早期诊断 

⑤增加临床效用效率 

⑥避免可预防的疾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病 

⑦消除和减少无效或不必要的医疗服务 

⑧对疾病结局做出度量并提供持续的评估和改进

 

3. 健康管理的基本步骤(掌握)

第一步:了解和掌握你的健康,开展健康状况检测和信息收集。(调查问卷+体检)

①一般情况:性别、年龄、职业等;

②目前健康状况、疾病既往史、家族史;

③生活方式:膳食、体力活动和运动、吸烟、饮酒、睡眠、休息;

④体格检查和血、尿实验室检查(血脂、血糖等);

⑤健康知识、信念;定性调查;心理状况等

第二步:关心和评价你的健康,开展健康风险评估和健康评价。对目前的生活习惯行为、生理(体检)指标及未来患病/死亡危险性进行定性或量化评估。

第三步:改善和促进你的健康,开展健康风险干预和健康促进,进行健康干预。在前两部分的基础上,以多种形式来帮助个人采取行动、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控制健康危险因素。主要内容有:膳食指导、运动干预、心理疏导、戒烟限酒。

 

4. 健康管理的服务流程(掌握)

①健康体检 

②健康评估 

③个人健康管理咨询 

④个人健康管理后续服务 

⑤专项的健康及疾病管理服务。

 

5. 健康管理基本策略的种类(掌握)

①生活方式管理 

②需求管理 

③疾病管理 

④灾难性病伤管理 

⑤残疾管理 

⑥综合的人群健康管理

 

6. 生活方式管理的概念(掌握)

 

7. 疾病管理的概念(掌握)

 

8. 疾病管理的主要特点(掌握)

①目标人群是患有特定疾病的个体 ②关注个体或群体连续性的健康状况与生活质量 ③医疗卫生服务及干预措施的综合协调至关重要。

 

9. 中国迫切需要健康管理的主要表现(熟悉)

①人口老龄化起步晚,速度快,数量大。

②慢性疾病患病率迅速上升,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素的流行日益严重。

③慢性病的疾病负担。

④健康保障模式的改变。

 

10. 健康与生产力管理的概念、基本原理及测量方法(熟悉)

概念:健康与生产力管理的宗旨是探索如何有效建立企业人群健康管理路径,推动企业生产力,最终达到提升城市乃至于国家竞争力的目的。

基本原理:开展健康与生产力管理工作的关键在于系统性收集工作场所人群健康状况、健康风险、疾病严重程度等方面的健康相关信息,以及评估这些信息和临床及经济结局的关联以确定健康、伤残、疾病、并发症、返回工作岗位或恢复正常功能的可能性。

测量方法:健康指标的检测;工作限制问卷(WLQ)。

 

 

第二章 临床医学基础知识

临床医学的学科分类: 

1. 按治疗手段分:以药物治疗为主的内科学,以手术治疗为主的外科学,理疗学,放射治疗学,核医学,营养治疗学和心理治疗学。 

2. 按治疗对象分:妇产科学,儿科学,老年病学,围生医学,危重病医学,职业病学。 

3. 按人体系统或解剖部位分:口腔科学,神经病学,心血管内科,泌尿外科,胸外科。 

4. 按病种分:结核病学,肿瘤学,精神病学。 

5. 按诊断手段分:临床病理学,医学 检验学,放射诊断学,超声诊断学。

 

1. 循证医学的概念及核心内容(掌握)

循证医学通常的定义是:应用最多的有关信息(最佳的证据),通过谨慎、明确和明智的确认和评估,做出医学决策的实践活动。

核心内容:医生对患者建议或实施任何诊断、治疗或预防保健措施,都要尽可能基于可靠的证据、证明这种措施确实对患者有益,并且尽可能有较好的成本-效益比。

 

2. 问诊和病史采集的主要内容(掌握)

①患者一般情况 

②主诉 

③现病史 

④既往史 

⑤个人史和家族史 

⑥(女性)月经和生育史

 

3. 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掌握)

①视诊 

②触诊 

③叩诊 

④听诊 (俗称:望触叩听)

 

4. 临床实验室检查的主要内容(掌握)

①血液检验 

②体液与排泄物检验 

③生化学检验 

④免疫学检验 

⑤病原学检验

 

5. 疾病的X线图像改变(掌握)

疾病X线图像改变:

①大小改变 

②位置改变 

③形态改变 

④轮廓改变 

⑤密度改变 

⑥功能改变

 

6. CT检查的优缺点(掌握)

 

7. 超声检查的主要用途(掌握)

 

8. 磁共振成像(MRI)图像的优缺点(掌握)

 

9. 心电图检查的临床应用(掌握)

 

10. 内镜检查的临床应用(掌握)

 

11. 药品的概念(掌握)

 

12. 合理使用抗生素应遵循的原则(掌握)

 

13. 介入治疗的概念(掌握)

介入治疗是指在医学影像或内镜的导向下,利用经皮穿刺和导管技术,通过药物、物理、化学等手段直接消除或减轻局部病变,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具有微创、可重复性强、定位准确等特点。

 

14. 放射治疗的原理及副作用(掌握)

 

15. 物理疗法的临床应用(掌握)

物理治疗广泛用于:

①各种炎症尤其是慢性炎症的恢复治疗;

②各种神经系统疾病或损伤的恢复治疗;

③各种原因导致的肌肉损伤的治疗;

④术后并发症的治疗;

⑤有一些疗法如超声波扩大了原有的作用,成为外科手术工具。

 

  

第三章 预防医学基础知识

预防医学的三大特点: 

1. 预防医学的工作对象包括个体及确定的群体,主要着眼于健康和无症状者。 

2. 研究方法上注重微观和宏观结合,重点研究健康影响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关系,预防的有效手段和效益 

3. 采取的对策既有针对于个体预防疾病的干预,更重视保障和促进人群健康的社会性措施。 

 

1. 三级预防策略的概念(掌握)

 

2. 第一级预防的内容(掌握)

又称病因预防,即消除有害因素、控制致病条件。

包括两方面:一是针对健康个体的措施,二是针对整个公众的社会措施,即针对公众健康所采取的社会和环境措施。

 

3. 第二级预防的内容(掌握)

又称临床前期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早处理的“三早”。对于传染病,除了“三早”,尚需早报告及早隔离,即“五早”。

 

4. 第三级预防的内容(掌握)

 

5. 临床预防服务的概念(掌握)

临床预防服务指在临床场所对健康者和无症状的“患者”病伤危险因素进行评价,然后实施个体的干预措施来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

 

6. 临床预防服务的主要内容(掌握)

①健康咨询 

②健康筛检 

③化学预防 

④免疫接种

 

7. 健康危险因素评价的主要内容(掌握)

 

8. 健康维护计划的主要内容?(掌握)

健康维护计划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根据危险因素的评估以及患者的性别、年龄的信息,确定干预的措施,包括健康咨询、健康筛检、免疫接种和化学预防。

 

9. 社区的概念(掌握)

 

10. 社区公共卫生的概念(掌握)

 

11.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要点(掌握)

  

第四章 常见慢性病

慢性病的五大特点:

1. 病因复杂 

2. 起病隐匿 

3. 病程较长 

4. 难以治愈 

5. 预后较差

 

1. 慢性病致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掌握

慢性病危险因素大致分为三类:环境危险因素、行为危险因素和宿主危险因素。

①吸烟 

②饮酒 

③不合理膳食 

④肥胖与超重 

⑤缺乏体力活动 

⑥病原体感染 

⑦不良的心理社会因素 

⑧遗传和基因因素

 

2. 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掌握)

我国癌症主要危险因素分别是:

①吸烟 

②乙型肝炎病毒及其他病毒感染 

③膳食营养因素 

④职业危害 

⑤其他环境因素。

 

3. 高血压的概念(掌握)

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特征的进行性心血管损害性疾病。是全球人类最常见的慢性病。分原发性和继发性。

 

4. 血压测量的主要方式(掌握)

血压测量有三种方式:诊室血压、自测血压、动态血压。

 

5. 诊室血压的测量方法(掌握)

 

6. 自测血压的基本方法(掌握)

 

7. 动态血压的概念及参考标准(掌握)

动态血压是指患者佩戴动态血压检测仪记录的24小时血压。动态血压的正常值国内参考标准为:24小时平均值<130/80mmHg,白昼平均值<135/85mmHg,夜间平均值<125/75mmHg。

 

8. 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掌握)

高血压危险因素较多,比较明确的是:超重/肥胖或腹型肥胖、高盐饮食、长期过量饮酒、长期精神过度紧张。

我国人群高血压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有:

①高钠、低钾膳食 

②体重超重或肥胖 

③饮酒 

④其它危险因素,如遗传等。

 

9. 糖尿病的概念(掌握)

10. 糖尿病的分型(掌握)

糖尿病可分为1型、2型、其它特殊类型及妊娠糖尿病4种。

 

11. 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掌握)

①遗传因素 

②肥胖或超重 

③体力活动不足 

④膳食因素 

⑤早期营养 

⑥糖耐量损害 

⑦胰岛素抵抗(IR)

⑧高血压及其他易患因素

 

1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概念(掌握)

13. 冠性病的分型(掌握)

冠心病分5型:

1)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2)心绞痛;

3)心肌梗死;

4)缺血性心肌病;

5)猝死。

新的分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慢性冠脉病。

 

14. 冠心病的临床表现(掌握)

 

15. 冠心病的主要诊断方法(掌握)

 

16. 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掌握)

①高血压 

②血脂异常和高胆固醇血症 

③超重和肥胖 

④糖尿病 

⑤生活方式 

⑥多种危险因素的联合作用 

⑦其它,如家属史等。

 

17. 脑卒中的概念(掌握)

脑卒中是指一组发病急骤的血管病,又称急性脑血管病事件,俗称中风。脑卒中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和脑梗死。

 

18. 脑卒中的临床表现(掌握)

 

19. 脑卒中的主要诊断方法(掌握)

 

20.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掌握)

①高血压 

②心脏病 

③糖尿病 

④血脂异常 

⑤吸烟 

⑥饮酒 

⑦颈动脉狭窄 

⑧肥胖 

⑨其它

 

2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概念(掌握)

 

2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表现(掌握)

主要症状:

①慢性咳嗽,通常为首发症状 

②咳痰 

③气短或呼吸困难,这是标志性症状 

④喘息和胸闷 

⑤全身性症状,如体重下降、食欲减退等。

体征:早期不明显,随疾病进展,可出现桶状胸、呼吸变浅、频率增快,肺叩诊呈过度清音,两肺呼吸音减低,肺部干、湿啰音;低氧血症者可出现黏膜及皮肤发绀,伴右心衰竭者可见下肢水肿、肝大。

 

2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危险因素(掌握)

①个体易感因素 

②环境因素:吸烟、职业性粉尘和化学物质、空气污染、感染。

 

 

第五章 流行病学和医学统计学基本知识

流行病学的定义: 

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健康状态和事件在人群中的分布、影响和决定因素,用以预防和控制疾病,促进健康的学科。 

基本内涵: 

1. 研究对象是人群 

2. 不仅研究各种疾病,而且研究健康状态和事件 

3. 重点是研究疾病、健康状态和事件的分布、影响和决定因素 4. 落脚点是预防和控制疾病,促进健康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1. 流行病学的概念(掌握)

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与健康状况和事件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和决定因素,用以预防和控制疾病,促进健康的学科。

 

2. 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掌握)

 

3. 比例的概念及计算公式(掌握)

是表示同一事物局部与总体之间数量上的比值,分子和分母的单位相同,而且分子包含于分母之中。常用P=a/(a+b)来表示。

 

4. 比的概念及计算公式(掌握)

比也称相对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所得的值,说明两者的相对水平,常用倍数或百分数表示。相对比=甲指标/乙指标(或×100%)。

 

5. 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掌握)

 

6. 发病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掌握)

是指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发病率=(一定时期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数/同期暴露人口数)×k

 

7. 发病率指标的用途(掌握) 

 

8. 患病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掌握)

是指在特定时间点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和旧病例的人数总共所占的比例。

患病率=(特定时间点某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同期观察人数)×k

 

9. 患病率的影响因素(掌握)

影响患病率的因素很多,但患病率主要受发病率和病程的影响,当某地某病的发病率和病程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时,则患病率(P)、发病率(I)和病程(D)三者之间存在下述关系:患病率=发病率×病程

 

10. 患病率指标的用途(掌握)

 

11. 患病率与发病率的区别(掌握)

 

12. 死亡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掌握)

是指某人群在单位时间内死于所有原因的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的比例。

死亡率=(某人群某年总死亡人数/该人群同年平均人口数)×k

 

13. 病死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掌握)

表示一定时期内患某病的全部患者中因该病而死亡的比例。

病死率=(一定时期内因某病死亡人数/同期确诊的某病病例数)×100%

 

14. 生存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掌握)

存活率,指患某种病的人经n年随访,到随访结束时仍存活的病例数占观察病例数的比例。

n年生存率=(随访满n年的某病存活病例数/期初该病病例数)*100%

 

15. 相对危险度的概念及计算公式(掌握)

 

16. 比值比的概念及计算方法(掌握)

比值比(OR)又称优势比、交叉乘积比。指病例组中暴露人数与非暴露人数的比值除以对照组中暴露人数与非暴露人数的比值。

 

17. 归因危险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掌握)

 

18. 现况调查的概念(掌握)

 

19. 现况调查的种类(掌握)

现况调查的种类:

①普查、

②抽样调查(抽样方法众多):非随机抽样、随机抽样(单纯随机抽样、系统随机抽样、分层抽样、多阶段抽样)

 

20. 现况调查的优缺点(掌握)

优点:

①采用抽样调查, 研究结果具有推广意义 

②同期对照 

③可同时观察多个指标。

缺点:

①因果难定 

②无法获得发病率信息 

③低估患病率水平

 

21. 队列研究的概念(掌握)

 

22. 队列研究的原理(掌握)

 

23. 队列研究的特点(掌握)

 

24. 病例对照研究的概念(掌握)

 

25. 病例对照研究的原理(掌握)

 

26. 病例对照研究的特点(掌握)

①在疾病发生后进行 

②研究对象按照发病与否分组 

③暴露情况通过回顾获得 

④由果及因的推理 

⑤经两组暴露水平比较,分析暴露于疾病关联,获得OR

 

27. 实验性研究的概念及基本特点(掌握)

特点:

①属于前瞻性研究 

②随机分组 

③有干预措施

 

28. 临床试验的概念及目的(掌握)

 

29. 社区实验的概念及使用方法(掌握)

 

30. 诊断试验的评价指标(掌握)

 

31. 真实性的概念及评价真实性的指标种类(掌握)

 

32. 筛检试验的概念(掌握)

 

33. 筛检的主要用途(掌握)

①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②发现高危个体 

③开展流行病学监测 

④了解疾病的自然史

*在健康管理中,筛查的目的是早期发现患者,发现高危人群,以便制定干预策略。

 

34. 医学统计学的概念及研究对象(掌握)

 

35. 医学统计学的主要内容(掌握)

①统计设计 

②统计描述 

③统计推断

 

36. 医学统计资料的类型(掌握)

①计量资料 

②计数资料 

③等级资料

 

37. 医学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掌握)

①研究设计 

②收集资料 

③整理资料 

④分析资料

 

38. 总体的概念(掌握)

总体是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质观察单位的全体,是同质的所有观察单位某种变量值的集合。

 

39. 样本的概念(掌握)

样本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有代表性的一部分观察单位,其测了值(或观察值)的集合。

40. 参数的概念(掌握)

参数指总体指标,如总体均数、总体率、总体标准差等。

 

41.统计量的概念(掌握)

统计量指样本指标,如样本均数、样本率、样本标准差等。

 

42. 误差的概念(掌握)

医学研究中的误差通常指测量值与真实值之差,包括系统误差和随机测量误差,以及样本指标与总体指标之差,即抽样误差。

 

43. 算数平均数的概念(掌握)

 

44. 中位数的概念(掌握)

指一组由小到大顺序排列的观测值中位次居中的那个观察值。常用M表示。

 

45. 几何均数的概念(掌握)

 

46. 方差及标准差的用途(掌握)

 

47. 百分位数的用途(掌握)

常用于描述偏态分布资料在某百分位置上的水平及确定偏态分布资料医学参考值范围。

 

48. 统计表的结构(掌握)

包括标题、标目、线条、数字等部分,有些统计表还有备注。

 

49. 统计表制表的基本要求(掌握)

 

50. 统计图制图的基本要求(掌握)

 

51. 统计推断的概念(掌握)

 

52. 假设检验的概念及基本原理(掌握)

 

53. 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掌握)

①建立检验假设,确定检验水准 ②选定检验方法,计算检验统计量 ③确定p值,做出统计推断

 

54. 假设检验的注意事项(掌握)

 

第六章 健康教育学

健康教育的概念: 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和过程。 其目的是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其着眼点是促进个人或群体改变不良的行为与生活方式。 

 

1. 健康教育的概念(掌握)

 

2. 健康促进的概念(掌握)

 

3. 健康促进涉及的主要活动领域(掌握)

(1)建立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

(2)创造健康支持环境;

(3)增强社区的能力;

(4)发展个人技能;

(5)调整卫生服务方向。

 

4. 健康教育与健康管理的区别和联系(掌握)

两者都运用了基线资料收集-需求评估-干预实施-效果评价的管理过程,只不过健康教育主要侧重在知识、态度、信念、行为方面, 而健康管理还重视从体格检查的资料获得信息、强调对生活方式和行为的长期、连续的管理。 

 

5. “知信行”模式(KAP) 的概念(掌握)

 

6 健康信念模式(HBM) 的概念(掌握)

 

7. 健康信念模式(HBM) 的内容(掌握)

 

8. 自我效能的概念(掌握)

9. 行为改变的5个阶段(掌握)

①没有打算阶段 

②打算阶段 

③准备阶段 

④行动阶段 

⑤维持阶段

⑥对于成瘾行为,还有第六个阶段,即终止阶段 

 

10. 传播的概念(熟悉)

通常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的符号进行的信息交流与分享,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行为。

 

11. 五因素传播模式的要点(熟悉)

拉斯韦尔五因素传播模式即“一个描述传播行为的简单方法,就是回答下列5个问题:

①谁(who)?

②说了什么(says what)?

③通过什么渠道(through what channel)?

④对谁(to whom)?

⑤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

又称“5w”模式。

①传播者(控制研究)

②信息与讯息(内容研究)

③媒介渠道(媒介研究)

④受传者(受众研究)

⑤效果(效果研究)

 

12. 人际传播的概念(掌握)

人际传播也称人际交流,是指人与人之间进行直接信息沟通的一类交流活动。

人际传播可以分成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三种形式。

 

13. 人际传播的特点(掌握)

 

14. 常用人际传播形式(掌握)

①讲课(咨询) 

②同伴教育 

③演示与示范

 

15. 健康教育需求评估的主要内容(掌握)

 

16. 行为诊断应遵循的主要程序(掌握)

①区分引起健康问题的行为与非行为因素 

②区别重要行为与不重要行为 

③区别高可变性行为与低可变性行为

 

17. 影响健康行为的三个因素(掌握)

 

18. 制定健康教育计划具体目标应遵循的原则(掌握)

 

19. 健康教育干预策略的主要方面(掌握)

①教育策略 

②环境策略 

③政策策略

 

20. 实施健康教育计划的主要工作(掌握)

①制定实施的工作时间表 

②实施的质量控制 

③组织机构建设 

④实施人员培训 

⑤设施设备与健康教育材料

 

21. 健康教育计划评价的主要内容(掌握)

①形成评价 

②过程评价 

③效果评价(近期和中期效果评价称效应评价,远期效果评价称结局评价)

 

22. 健康教育常见的评价方案(熟悉)

 

*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的理论模式

①“知信行”模式 

②健康信念模式 

③自我效能理论 

④行为改变的阶段理论

 

第七章 营养与食品安全

七大营养素:碳水化合物,脂类,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水,膳食纤维 

宏量营养素(产能营养素):碳水化合物,脂类,蛋白质  

微量营养素:矿物质,维生素 

矿物质常量元素:在人体含量较多,大于体重的0.01%,每日膳食需要量都在100mg以上 钙,镁,钾,钠,磷,氯,硫 

矿物质微量元素:在人体内含量小于0.01%,每日膳食需要量微克至毫克的矿物质 铁,碘,锌,硒,铜,钼,铬,钴 

 

1. 营养的概念(掌握)

机体通过摄取食物,经过体内消化、吸收和代谢,利用食物中对身体有益的物质作为构建机体组织器官、满足生理功能和体力活动需要的生物学过程。    

 

2. 营养素的概念(掌握)

指食物中所含的营养成分。营养素是机体为了维持生存、生长发育、体力活动和健康,以食物的形式摄入的必需物质。    

 

3. 营养素的分类(掌握)

宏量营养素 - 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类

微量营养素 - 矿物质、维生素    

(另有:纤维素、水)

 

4. 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的概念(掌握)

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是一组每日平均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参考值,包括平均需要量(EAR)、推荐摄入量(RNI)、适宜摄入量(AI)、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     

 

5. 平均需要量的概念(掌握)

平均需要量(EAR): 是群体中各个体需要量的平均值。可以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50%的个体需要摄入水平。   

 

6. 推荐摄入量的概念(掌握)

推荐摄入量(RNI):可以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绝大多数97%-98%的个体需要摄入水平。   

 

7. 适宜摄入量的概念(掌握)

适宜摄入量(AI):通过观察或实验获得的健康人群某种营养素摄入量。可用作个体摄入量的目标,该量可满足目标人群中几乎所有个体的需要。

 

8. 可耐受最高摄入量的概念(掌握)

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平均每日可以摄入该营养素的最高量。

 

9. 能量系数的概念(掌握)

每克产能营养素在体内氧化所产生的能量值。  

 

10. 碳水化合物的作用和分类(掌握)

是人体主要的能量来源。分为糖、寡糖、多糖三类。   

 

11. 血糖生成指数的概念及计算公式(掌握)

 

12. 碳水化合物参考摄入量(掌握)

建议占总能量的55%-65%(适宜摄入量AI)

 

13. 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来源(掌握)

糖谷类和薯类食物。 

 

14. 脂肪酸的常见分类方法(掌握)

A 按脂肪酸碳链长度可分为: 长链脂肪酸、中链脂肪酸、短链脂肪酸;

B 按脂肪酸饱和程度分为: 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 

C 按空间结构:顺式脂肪酸、反式脂肪酸;  

D 按不饱和脂肪酸第一个双键的位置分:分为n-3系、n-6、n-7等。

 

15. 类脂的分类和特点(掌握)

 

16. 反式脂肪酸的概念(掌握)

 

17. 固醇的分类(掌握)

固醇的概念:类固醇中含有自由羥基者视为高分子醇,称为固醇。常见的固醇有动物组织中的胆固醇和植物组织中的谷固醇。

 

18. 脂类的生理功能(掌握)

 

19. 必须脂肪酸的概念(掌握)

指机体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的脂肪酸。人体的必需脂肪酸是亚油酸和α-亚麻酸两种。

 

20. 必需脂肪酸的生理功能(掌握)

①构成线粒体和细胞膜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合成前列腺素的前体、

③参与胆固醇代谢、

④参与精子的形成、

⑤维护视力。

 

21. 成人膳食脂肪适宜摄入量(掌握)

中国成人膳食脂肪适宜摄入量(AI)(脂肪能量占总能量的百分百,%)

注:SFA 饱和脂肪酸,MUFA单不饱和脂肪酸,PUFA 单不饱和脂肪酸。

 

22. 蛋白质的组成(掌握)

蛋白质组成为:碳50%-55%、氢6.7%-7.3%、氧19%-24%、氮12%-19%、及硫0%-4%,有些蛋白质还含有磷、铁、碘、錳及锌等元素。    

 

23. 蛋白质的分类(掌握)

①完全蛋白 

②半完全蛋白 

③不完全蛋白   

 

24. 氮折算成蛋白质的折算系数(掌握)

每克氮相当于6.25g蛋白质(即100/16),其折算系数为6.25。

样品中蛋白质的百分含量(g%)=每克样品中含氮(g)*6.25*100%

       

25. 氨基酸的概念(掌握)

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分子中具有氨基和羧基的一类化合物,具有共同的基本结构。

 

26. 氨基酸的分类(掌握)

营养学上分为:

①必需氨基酸 

②非必需氨基酸 

③条件氨基酸。

 

27. 人体必需氨基酸种类(掌握)

必需氨基酸有九种:

①异亮氨酸 

②亮氨酸 

③赖氨酸 

④蛋氨酸 

⑤苯丙氨酸 

⑥苏氨酸 

⑦色氨酸 

⑧缬氨酸 

⑨组氨酸

 

28. 限制氨基酸的概念(掌握)

限制氨基酸:食物蛋白的必须氨基酸组成与参考蛋白质相比较,缺乏较多的氨基酸称限制氨基酸,缺乏最多的一种称第一限制氨基酸。

 

29. 蛋白质的消化方式(掌握

食物蛋白质的消化从胃开始,但主要在小肠、胃内消化蛋白质的酶是胃蛋白酶。适宜作用的PH为1.5-2.5.        

 

30. 氮平衡的概念(掌握)

氮平衡是指氮的摄入和排出量的关系,氮平衡常用于蛋白质代谢,机体蛋白质营养状况评价和蛋白质需要量研究。

 

31. 蛋白质推荐摄入量(掌握)

 

32. 蛋白质的食物来源(掌握)

蛋白质的食物来源可分为植物性蛋白质(谷类蛋白10%左右和豆类蛋白36%~40%)和动物性蛋白质(蛋类11~14%、奶类3.0~3.5%、肉类15~22%)两大类。

 

33. 维生素的概念及种类(掌握)

维生素是维持身体健康所必须的一类有机化合物。是一类调节物质,在物质代谢中起重要作用。

按溶解性质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大类。

 

34. 脂溶性维生素的主要分类(掌握)

脂溶性维生素:主要有维生素A、D、E、K

VA(视黄醇)、VD(钙化醇,抗佝偻病维生素)、VE(生育酚,抗不育维生素)、VK(凝血维生素)

 

35. 水溶性维生素的主要分类(掌握) 

水溶性维生素:主要有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

B族中主要有VB1(硫胺素),VB2(核黄素),VPP(尼克酸),VB6(吡哆醇),VB12(钴胺素),生物素,叶酸,泛酸(遍多酸)

 

36. 矿物质的分类(掌握)

分为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在人体内含量较多,需要量交大的为常量元素,有:钙,镁,钠,钾,磷,氯。

 

37. 微量元素的分类(掌握)

微量元素在人体内含量很少,包括:铁、碘、锌、硒、铜、錳、铬、钴。

 

38. 平衡膳食的概念(掌握)

 

39. 食物的主要分类(掌握)

①谷类及薯类 

②动物性食物 

③豆类和坚果 

④蔬菜、水果和菌藻类 

⑤纯能量食物。

 

40. 一般人群膳食指南内容(掌握)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一般人群膳食指南内容如下:

①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 

②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 

③每天吃奶类大豆或其制品 

④常吃适量的鱼禽蛋和瘦肉 

⑤减少烹调油用量,吃清淡少盐膳食 

⑥食不过量,天天运动,保持健康体重 

⑦三餐分配要合理,零食要适当 

⑧每天足量饮水,合理选择饮料 

⑨如饮酒应限量 

⑩吃新鲜卫生的食物

 

41.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的内容(掌握)

 

42. 保健食品的概念(掌握)

 

43. 中国保健食品的主要分类(掌握)

①营养素补充剂 

②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

 

44. 中国营养补充剂的概念(掌握)

 

45. 食品安全的概念(掌握)

指在常规的使用方式和用量的条件下长期食用,对食用者不产生不良反应的实际担保。

 

46. 食源性疾病的概念(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