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是看见、是关注、是倾听、是探索和分析,更是一个人的人格,对另一个人的人格在这种关系中,发挥潜在影响的过程。是潜意识对潜意识的工作。

害怕找咨询师是怕被贴上

“我有病”的标签

“我找咨询师就是我有病”。

很多人都因为这样一句话,止步在心理咨询的门前。因为在内心深处,很多人害怕找了心理咨询师,就会被贴上一个“内心有病”的标签。

本来就一直在担心别人怎么看我,会不会觉得我不够好,再加上这样一个标签,自信心会跌倒谷底。

所以虽然我很难受,但是我还是要自己硬扛。

有一天,我看到这样一句话,惊为天人,“别人的奢侈品是LV,我的奢侈品是咨询师”。

这是知学网一位心理学员的后台留言,当时的第一个反应是,比我有才华!第二个反应是,我要把这句话,分享给大家。

相对于开头我说的很多人对于找心理咨询师的畏惧和担心,这位同学这句话的概括,才真正贴合“心理咨询客观的认知”

心理咨询,不是治病。

如果说,罹患严重抑郁症、严重焦虑症、双相障碍、强迫症等“疾病”需要配合医院治疗同时辅助心理咨询的话,那么剩下的大多数正在进行心理咨询的人,其实只是在做一件“关怀心灵、探索自我、修通内心”的事情

这件事,可以做一辈子。也可以在一辈子当中的任何事情,去做。

来访者因为内心的矛盾冲突、困惑痛苦、选择无能或长期卡在某一个状态上纠结停顿,找到心理咨询师,而心理咨询师,则提供没有评判的聆听、高度的共情关注、接纳理解的感觉、咨询师角度的观察、协助来访者去看见和分析自己,让来访者透过这种咨询关系,在另一个人的协助下,看到自己原来看不见的自己

当我们看到自己看不见的部分,很多令我们痛苦的事情就有了解释。

“为什么我会觉得自卑?”

“为什么我会讨好别人?”

“为什么我被攻击后不敢反击,我在害怕什么?”

“为什么我会进入一个没有爱的关系?”

“为什么我会一遇到这种事情就很愤怒/难受?”

其实,我们找咨询师,不是为了改变现实生活的局面,解决我们遇到的棘手的问题,咨询师,实际上也无法帮助来访者去解决他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但是,当完成了对自我更深更广的认识,我们对于自己的很多行为、现状、关系甚至痛苦,都有了一个我们认同的“解释”。

我们可以回答以上问题,我们可以正视一个这样的有着各种特异性的自己,因此,我们就开始出于理解,而接受了这样一个现状,这样一个事实,这样一个自己。

于是,和咨询师一起完成了一件事“看见”,收获了一种体验“接纳”。

于是就缓解了甚至解除了——因为不理解因为强迫自己做出改变因为认定自己无药可救因为攻击责备自己而带来的种种痛苦。

重新获得内心的平静。

现在,“我有一个咨询师”

已经成为一种流行态

笔者有一个来访者,给自己贴了二十几年的标签。

二十多岁的时候,她发现自己和别人不大一样,“我发现别人都不会在意的事情,我会特别在意,一想就是好几天,好像在一个洞里面打转,什么事情也做不了,我好害怕,担心我自己会有一天发疯”。

后来在我们的谈话里,渐渐她知道了,自己只是焦虑,还有因为从小活在一种自我毫无存在感的恐慌里,所以格外在意和别人的关系。

特别害怕别人不喜欢她,会离弃她,因为这种离弃,会让她重新接触到儿时,不被任何人关注和看见的那种“世界只有我自己”的强烈恐惧。

因此,她会比别人在意,比别人敏感,比别人焦虑。

当她找到了这种对她的“异样”的解释,她的焦虑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心理学,是我们都绕不开的学问。

心理咨询,则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去做的事情。

 

说“不知道”的咨询师

比什么都知道的咨询师厉害

我很欣慰的看到,现在有的人,关怀自己的另一半和家人的方式,是给他/她预约一个咨询师,这是一种认知的进步

但是对于那个真的要去咨询的人来说,他自己本身,也需要做好愿意去和一个人聊聊自己,愿意去尝试打开防御,看到自己的准备。

如果此刻他还不愿意,那也就意味着他的自我还没有做好准备,那个时刻还没有到。

能够和咨询师谈论自己的人,不是有病的人,而是勇敢的人。

很多人第一次做咨询会紧张,因为不知道咨询里会发生什么,我也不能告诉你会发生什么,因为会发生什么,的确是需要去体验的,我们不会有一个既定的剧本,会发生的、谈论的、体验到的都是以你为主导和咨询师一起创造的。

心理咨询,是看见、是关注、是倾听、是探索和分析,更是一个人的人格,对另一个人的人格在这种关系中,发挥潜在影响的过程。

是潜意识对潜意识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