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知乎上有一个热门话题:如果要评选出一份“最令人讨厌的沟通方式”榜单,你会怎么选?

结果,“讲道理”名列前茅。

在生活中很多人喜欢讲道理、论对错。

明明一个拥抱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偏偏要上演一场口水大战 ;

明明几句宽慰就能安抚的情绪,偏偏要罗列出100个“因为所以”,然后拧着脖子说:“你看你是不是做错了!”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女孩因为工作失误,遭到了同事的集体排斥。她生性敏感,受不得这种委屈。所以等不及下班,便打电话向男友倾诉这一天的凄惨遭遇。
男友当即摆开了架势:“首先得承认,这确实是你做事不太妥......”
她反驳:“可我已经道歉了啊?”
“不,这是职场,你这态度就不太好。而且听你语气,我觉得你情绪很激动......”
啪!还不及男友啰嗦完,女孩便把电话挂了。几分钟后,她发来微信:你比他们更让我寒心。
总有这么一些人,总爱以教导者自居,无论你遭遇什么难题,他们不关心你的个人、你的感受,却能搬出一大堆大道理,让你原本想说的话,瞬间咽回肚子里。

虽然在做有些事情时我们确实要讲道理,但就如作家粥左罗说:大多数情况下,你和你的爱人、同学、朋友、同事,都有类似的知识背景、经验背景,这种东西都有一定的圈层属性,也就是说,这个圈层里的常识性的道理和逻辑,大家都懂,用不着你讲。

故事里的女孩或许在处理工作的问题上的确做错了,但她此刻对于安慰的需求远远大于知晓对错。

有人说,亲密关系间共情的重要性在于,“只有从你这里得到足够的心灵力量,我才有余力,整理好情绪,去面对外界更多的风雨。”

有时候倾听、理解比给建议重要一百万倍

对错要论,但要放在爱和共情的后面。当对方感受到的首先是共情的时候,你就会发现,那个看似不可理喻的他/她,自会放下防备与骄横。

02.

心理学上有一种说法叫做“共情”,就是咨询师在与客户诊疗的过程中,需要站在客户的角度去感受他的情绪、理解他的遭遇,只有这样才能感同身受,增加客户的信任度,令其敞开心扉。

诊疗过程尚且如此,更何况亲密的夫妻或情侣关系。

所谓共情,就是你快乐,我能懂,你悲伤,我能察觉,并及时做出反应:宽慰情绪,理解感受。

共情是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提出的,是一种将自己置于他人的位置、并能够理解或感受他人在其框架内所经历的事物的能力。

举个例子:“我好累好烦啊,写了一上午报告。”

不懂共情的人会说:“那报告写完了吗?”

懂共情的人就会说:“是哦~你脸色好像都不太好了呢,什么报告那么难写啊?”

有共情能力的人能够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思考、于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

认识一个朋友7年的时间,前阵子和她吃饭,说起了她的人际关系。

她这样表述自己:我和朋友们的关系非常的特别。她们信任我,愿意和我说秘密的事,讲述她们的情感、烦恼、疑惑、思考。

是啊,因为你能够理解他们并且也能够感受到他人的情绪,所以朋友也愿意去找你诉说倾听。

正如一句话所言:低情商的人讲道理,高情商的人懂共情。

03.

人在沟通的时候,往往并不是寻找答案,更多时候需要的是情感的接纳。

丹麦著名心理治疗师伊尔斯·桑德在《共情沟通》中提到一个观点:给予一个人足够的倾听、积极关注、共情,他自己会疗愈自己,自己找出办法来。

他说:他对来访者最常见的回应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嗯”。

在他看来,他所做的只有一件事:倾听并有所回应,适当的时候,肯定对方的情绪是真切的。

这种不加批判的回应,能让来访者可以毫无负担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让负面情绪可以宣泄出来。

正如一位心理咨询师所言:有时候,你觉得你什么都没做,只是陪在对方身边,甚至是听她哭一场,而她却在结束之后会告诉你,谢谢你,感觉好多了。

共情可以很好的帮助我们化解工作和生活中的尴尬,也可以帮助你在生活中遇到更多的朋友。